摘要: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工業化速度增快,水文循環破壞嚴重,降雨量日益增大,導致各個城市(例如武漢、北京等)相繼出現內澇...
1、從傳統排水系統到海綿城市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工業化速度增快,水文循環破壞嚴重,降雨量日益增大,導致各個城市(例如武漢、北京等)相繼出現內澇,說明傳統的溝渠、管道排水已經超出自身排水負荷。

傳統的排水方式主要是通過溝渠、管道排水,此種方式雖然能夠解決即時的雨量,但當溝渠、管道已經沒辦法滿足徑流要求時就擴大管徑與溝渠的橫斷面,造成了經濟投資巨大且效果也不明顯。加之,傳統的排水模式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排污方式也容易造成管道堵塞,導致排水不暢,最終形成內澇。近年來,海綿城市作為新興的排水方式,在各個領域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海綿城市主要由海綿網絡構成,它主要包括帶有滲、滯、蓄功能的海綿體,凈功能的水處理系統,用、排水儲用系統的復合系統[2]。海綿城市包括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的改造。在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改造建筑屋面,平屋面宜采用屋頂綠化的方式蓄存雨水,不能回收利用的雨水,應就近引入建筑周圍綠地或考慮作為景觀水體補水;非建設用地采用公園濕地、附屬綠地等作為海綿體,加快雨水的排出,加速下滲的速度,加快徑流的排泄。
綠地公園是海綿城市的一種,它主要是通過在表面鋪設易滲透的植被,加速雨水下滲,在中部種植植被,當雨水經過地面徑流滲入綠地公園后,經過植被的過濾和簡單處理后,雨水流入儲存結構,以備洗車、澆灌之用。這種形式的海綿體,不僅減少了管道、灌渠的載流壓力,同時也加快了雨水的排放,不會對城市造成內澇,同時合理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減少泥污含量。
2、海綿城市在國外的發展與現狀
2.1海綿城市在美國的建設
BMP(最佳管理措施)、LID(低影響開發)和GI(綠色基礎設施)是美國海綿建設的主要內容。
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包括工程與非工程措施[5]。工程措施主要是通過增加植被和濕地的緩沖區以降低污水地表徑流速度,再攔截污染物,降解污染物。非工程就是靠大量宣傳海綿城市的相關知識,促進海綿城市的正確使用和實施。低影響開發模式主要是在建設建筑物時盡量與當地氣象相符合,將降雨量改到最小,比如三峽大壩的建立,雖然起到了調蓄功能,但是對于重大雨量的增加也是再所難免。綠色基礎建設,由水系、濕地、林地公園、農場、森林等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網絡。它們相互協調,維持著生態和諧發展,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
2.2海綿城市在德國的建設
德國的海綿城市在技術和法律法規方面都是最健全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全面的排水系統。而且在規劃之初,考慮了內澇和雨污分流的問題。在滯蓄工程方面,也是考慮到利用雨水截留、污染物攔截等來減輕徑流負荷。在德國柏林,每個戶大都設有雨水利用設施,截留下來的雨水經沉淀,過濾再次用于洗車等用途。而且他們的道路等也都采用透水性較好的材質,最大限度的讓雨水下滲,避免形成雨水堆積。在工程傳播方面通過各種方式鼓勵性的倡導共民合理利用雨水資源,提高雨水利用率。
2.3海綿城市在日本的建設
日本人東京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通過預測暴雨的降臨從而減少城市內澇帶來的災害。日本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嚴密,他們不像中國的制度,對于向管道投擲污染物,倒垃圾等行為都是明確禁止的,而且有專門的懲罰制度。同時日本的清污技術也是比較發達,針對洪水風險區人口密度高、資產密集的情況,實施了加固堤防、拓寬河道等一系列泄洪和防洪設施工程,其宗旨都是讓河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3、海綿城市現存的主要問題
3.1對于構建海綿城市的宣傳力度和法律法規建設不足當前由于傳統排水方式的深入人心,很多人對于海綿城市這個名詞觀念并不熟悉,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公民的傳統觀念,同時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明確禁止向綠地公園表面仍垃圾,同時禁止環衛工人在清潔路面的同時將垃圾掃至綠地表面,造成綠地公園滲透能力下降,同時也會造成污染。
3.2 對雨水的收集率低
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是針對內澇的形成同時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但是由于現階段的技術有限,導致對雨水的收集率仍然不高,問題的關鍵可能出在海綿體的選擇,導致滲透效果不佳。其次,還有的問題出在海綿體凈化能力問題上,對雨水的凈化能力不佳,導致被污染過的雨水進入河體,污染河體。
3.3 海綿城市的建設者能力欠缺
由于海綿城市是新興的排水系統,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很多領域都還沒有參透,所以在這方面的人才也是欠缺的。由于人才的欠缺導致海綿城市并不能大興的發展,在實際建設和管理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將海綿建設同自然生態相結合起來,達到最高的排水能力。同時,由于建設者能力的欠缺,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實際操作的準確度。
4、海綿城市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4.1 投資低,工程量較小
海綿城市的實施只需要海綿體,即種植一些滲透性較好的植物,充分將地面雨水下滲,減少坑洼,相比于傳統的排水模式(管道或溝渠)既節省了經濟,又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資
4.2 海綿城市在提高中國抗內澇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中國的發展水平來看,中國目前處于發展中國家,在海綿城市建立的技術方面還不夠成熟,但是海綿城市在13個試點城市[35]取得的成就足以對中國研究者啟示,督促著中國科研人士向海綿城市建設方面進行考研。
4.3 海綿城市與傳統排水模式并存
對于一些降雨量較大的城市,可以考慮將海綿城市與傳統的排水方式并存運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將海綿體充分利用,減少海綿城市的建設投資。
5、結語
城市雨洪的危害關乎我們每一個人,是限制我國生態發展的主要因素。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有助于減少內澇,提高雨水利用率,調節生態系統的工程。想要充分發揮海綿體的作用,必須依靠我們全體人民,同時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研究方法,結合自身情況,因地情況實施不同的方案,打造一個宜居的城市,減少雨洪對城市居民造成的危害和不便。